남촌선생 건강교실/우주원리 자료

[스크랩] ⑴ 계사하전(繫辭下傳)<주역선해9권>

남촌선생 - 힐링캠프 2016. 1. 2. 13:18

 

주역선해9권.pdf

 

주역선해 제9권周易禪解卷第九

北天目道人蕅益智旭著

 

繫辭下傳

八卦成列 象在其中矣. 因而重之 爻在其中矣. 剛柔相推 變在其中矣. 繫辭焉而命之 動在其中矣. 吉凶悔吝者 生乎動者也. 剛柔者 立本者也. 變通者 趨時者也. 吉凶者 貞勝者也. 天地之道 貞觀者也. 日月之道 貞明者也. 天下之動 貞夫一者也. 夫乾 確然示人易矣. 夫坤 隤然示人簡矣. 爻也者 效此者也. 象也者 像此者也. 爻象動乎內 吉凶見乎外. 功業見乎變 聖人之情見乎辭. 天地之大德曰生. 聖人之大寶曰位. 何以守位曰仁. 何以聚人曰財. 理財正辭 禁民爲非曰義.

此直明聖人作易 包天地萬物之理而爲內聖外王之學也. 蓋自八卦成列 而天地萬物之象 已皆在其中矣. 因而重之 而天地萬物之交 亦皆在其中矣. 剛柔必互具剛柔 而天地事物之變 又皆在其中矣. 繫辭焉而命之 而吾人慧迪從逆之動 又皆在其中矣. 夫吉凶悔吝 皆由一念之動而生者也. 一念之動 必有剛柔以立其本. 一剛一柔 必有變通以趨于時. 得其變通之正者則勝 不得變通之正者則負. 故吉之與凶 唯以貞勝者也. 此易中示人以聖賢學問 全體皆法天地事理 非有一毫勉强. 是故天地之道 一健一順 各有盈虛消長之不同. 皆以變通之正示人者也. 日月之道 一晝一夜 亦有中昃盈缺之不定. 皆以變通之正爲明者也. 天下之動 萬別千差. 尤爲至賾 實不可亂. 乃歸極于變通之一正者也. 夫乾之變現于六十四卦 雖有一百九十二爻 无不確然示人以易矣. 夫坤之變現于六十四卦 雖亦一百九十二爻 无不隤然示人以簡矣. 此易簡之理 正所謂千變萬化而貞夫一者也. 爻卽效此易簡 象卽像此易簡. 苟吾心之爻象一動乎內 則事物之吉凶卽現乎外. 吉可變凶 凶可變吉. 得此善變之方 乃見裁成輔相功業. 而聖人所以敎人之眞情 則全見乎卦爻之辭. 所應深玩細觀者也. 是故生生之謂易 而天地之大德 不過此无盡之生理耳. 聖人體天立極 其所以濟民无彊者 則在位耳. 何以守位 則必全體天地之德 純一不已之仁耳. 仁則物我一體矣. 庶必加之以富 故曰財. 富必加之以敎 故曰義. 此內聖外王之學 一取法于天地事物者也.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 仰則觀象于天 俯則觀法于地. 觀鳥獸之文 與地之宜. 近取諸身 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 以類萬物之情.

本法天地身物以作八卦. 旣作八卦 遂能通神明之德于一念 類萬物之情于一身.

 

作結繩而爲網罟 以佃以漁 蓋取諸離.

驅鳥獸魚蛇于山澤 使民得稼穡者. 乃深明物各宜麗其所者也. 故取諸離.

 

包犧氏沒 神農氏作. 斲木爲耜 揉木爲耒. 耒耨之利 以敎天下. 蓋取諸益.

魚鳥之害旣除 田疇之利方起.

 

日中爲市. 致天下之民 聚天下之貨. 交易而退 各得其所. 蓋取諸噬嗑.

農事旣備 商賈隨興.

 

神農氏沒 黃帝堯舜氏作. 通其變 使民不倦. 神而化之 使民宜之. 易窮則變 變則通 通則久 是以自天祐之 吉无不利.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蓋取諸乾坤.

通變神化 全體乾坤之德. 所謂自强不息 厚德載物者也.

 

刳木爲舟 剡木爲楫. 舟楫之利 以濟不通. 致遠以利天下. 蓋取諸渙.

 

服牛乘馬 引重致遠以利天下. 蓋取諸隨.

 

重門擊柝 以待暴客. 蓋取諸豫.

坤如重門 震如擊柝. 暴客 溫陵郭氏以爲初至之客. 甚通 蓋使動者得隨地而安也.

 

斷木爲杵 掘木爲臼. 臼杵之利 萬民以濟. 蓋取諸小過.

 

弦木爲弧 剡木爲矢. 弧矢之利 以威天下. 蓋取諸睽.

由上明故下悅 所謂若大旱之望雨者是也.

 

上古穴居而野處 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 上棟下宇. 以待風雨 蓋取諸大壯.

震木之下 別有天焉. 宮室之象也.

 

古之葬者 厚衣之以薪. 葬之中野. 不封不樹. 喪期无數. 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 蓋取諸大過.

以巽木入于澤穴之中.

 

上古結繩而治. 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百官以治 萬民以察. 蓋取諸夬.

以書契代語言 遂令之與天同久.

 

是故易者 象也. 象也者 像也. 彖者 材也. 爻也者 效天下之動者也. 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由此觀之所謂易者 不過示人以象耳. 而象也者 則是事物之克肖者也. 所謂彖者 則是事物之材質也. 所謂爻者 則是效天下之動者也. 是故得有吉凶悔吝之生著也. 夫動則必有吉凶悔吝之生著 君子可不思所以愼其動乎.

 

陽卦多陰 陰卦多陽. 其故何也. 陽卦奇 陰卦耦. 其德行何也. 陽一君而二民 君子之道也. 陰二君而一民 小人之道也.

欲愼其動 當辨君民之分于身心. 孟子所謂從其大體爲大 人從其小體爲小人也. 觀于陽卦多陰 陰卦多陽 可以悟矣. 奇者 天君獨秉乾綱之謂. 耦者 意念夾帶情欲之謂. 陽一爲君 而兩陰之二爲民以從之. 所謂志壹則動氣 故是君子之道. 陰二爲君 而兩陽之一反爲民以從之. 所謂氣壹則動志 故是小人之道.

 

易曰. 憧憧往來 朋從爾思. 子曰. 天下何思何慮. 天下同歸而殊塗 一致而百慮. 天下何思何慮. 日往則月來 月往則日來. 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則暑來 暑往則寒來 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往者 屈也. 來者 信也. 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尺蠖之屈 以求信也. 龍蛇之蟄 以存身也. 精義入神 以致用也. 利用安身 以崇德也. 過此以往 未之或知也. 窮神知化 德之盛也.

夫心之官則思 而不知思本无可思也. 能思无思之妙 則无思无慮而殊塗同歸. 能達无思之思 則雖一致而具足百慮. 思而无思 所謂退藏于密 屈之至也. 无思而思 所謂感而遂通 信之至也. 屈乃所以爲信. 信乃所以爲屈 觀師所謂往復无際 動靜一源. 肇公所謂其入離其出微 皆此理耳. 法界離微之道 豈思議之可及 故曰未之或知. 苟證此思卽无思 无思而思之妙 則可以窮神知化矣. 殊途同歸 一致百慮 皆所謂一君二民之道也.

 

易曰. 困于石. 據于蒺藜. 入于其宮 不見其妻. 凶. 子曰. 非所困而困焉 名必辱. 非所據而據焉 身必危. 旣辱且危 死期將至. 妻其可得見耶.

妄計心外有法而欲求其故 所謂困于石也. 不知萬法唯心 而執有差別 所謂據于蒺藜也. 无慧故名辱 无定故身危. 喪法身慧命 故死期將至. 永无法喜 故不見其妻. 此二君一民之道也.

 

易曰. 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 獲之 无不利. 子曰. 隼者 禽也. 弓矢者 器也. 射之者 人也. 君子藏器于身 待時而動 何不利之有. 動而不括 是以出而有獲. 語成器而動者也.

禽喩惑. 器喩戒定. 人喩智慧. 解之上六 獨得其正而居震體. 如人有慧 故能以戒定斷惑也. 宗門云. 一兎橫身當古道 蒼鷹才見便生擒. 亦是此意.

 

子曰. 小人不恥不仁 不畏不義 不見利不勸 不威不懲. 小懲而大誡 此小人之福也. 易曰屨校滅趾无咎. 此之謂也. 善不積 不足以成名. 惡不積 不足以滅身. 小人以小善爲无益而弗爲也. 以小惡爲无傷而弗去也. 故惡積而不可掩 罪大而不可解. 易曰 何校滅耳 凶.

夫戒定之器必欲其成. 障戒障定之惡 必宜急去. 勿輕小罪以爲无殃. 懲之于小則无咎. 釀之于終則必凶. 修心者所宜時時自省自改也.

 

子曰. 危者 安其位者也. 亡者 保其存者也. 亂者 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存而不忘亡. 治而不忘亂. 是以身安而家國可保也. 易曰 其亡其亡 繫于苞桑.

自有因過而憬悟以進德者. 自有无過而託大以退道者. 故君子雖未必有過 尤宜乾乾惕厲 如否之九五可也. 安其位是德. 保其存是知. 有其治是力.

 

子曰. 德薄而位尊. 知小而謀大. 力小而任重. 鮮不及矣. 易曰 鼎折足 覆公餗 其形渥 凶 言不勝其任也.

欲居尊位 莫若培德. 欲作大謀 莫若拓知. 欲任重事 莫若充力. 德是法身. 知是般若. 力是解脫. 三者缺一 決不可以自利利他.

 

子曰. 知幾其神乎. 君子上交不諂 下交不瀆 其知幾乎. 幾者動之微 吉之先見者也. 君子見幾而作 不俟終日. 易曰 介于石不終日 貞吉. 介如石焉 寧用終日 斷可識矣. 君子知微知彰 知柔知剛. 萬夫之望.

此所謂德厚而位自尊者也. 十法界不出一心 名之爲幾. 知此妙幾 則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 與佛如來同一慈力 故上交不諂. 下合十方六道一切衆生. 與諸衆生同一悲仰 故下交不瀆. 稱性所起始覺 必能合乎本覺. 故爲吉之先見.

 

子曰. 顔氏之子 其殆庶幾乎. 有不善未嘗不知 知之未嘗復行也. 易曰 不遠復 无祇悔. 元吉.

此所謂知大而謀自遠者也. 欲證知幾之神 須修不遠之復.

 

天地絪縕 萬物化醇. 男女搆精 萬物化生. 易曰. 三人行則損一人 一人行則得其友. 言致一也.

此所謂力大而任. 可重者也. 旣有不遠之復 須有致一之功. 男慧女定 不使偏枯. 乃可以成萬德矣.

 

子曰. 君子安其身而後動 易其心而後語. 定其交而後求. 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危以動 則民不與也. 懼以語 則民不應也. 无交而求 則民不與也. 莫之與 則傷之者至矣. 易曰 莫益之 或擊之 立心勿恒. 凶.

惟仁可以安身. 惟知可以易語. 惟力可以定交. 仁是斷德. 知是智德. 力是利他恩德. 有此三者 不求益而自益. 今危以動則德薄. 懼以語則知小. 无交而求則力小. 不亦傷乎.

 

子曰. 乾坤其易之門耶. 乾 陽物也. 坤 陰物也. 陰陽合德 而剛柔有體. 以體天地之撰 以通神明之德. 其稱名也 雜而不越. 于稽其類 其衰世之意耶. 夫易 彰往而察來. 而微顯闡幽. 開而當名辯物. 正言斷辭則備矣. 其稱名也小. 其取類也大. 其旨遠. 其辭文. 其言曲而中. 其事肆而隱. 因貳以濟民行 以明失得之報.

有易理卽有乾坤. 由乾坤卽通易理. 如城必有門 門必通城. 蓋乾是陽物. 在天曰陽. 在地曰剛. 在人曰知. 坤是陰物. 在天曰陰. 在地曰柔. 在人曰仁. 而陰不徒陰 陰必具陽. 陽不徒陽 陽必具陰. 故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 卽天道而爲地道. 卽地道而爲人道. 卽人道而體天地之撰 通神明之德. 易理旣然 易書亦爾. 所以六十四卦之名 雜而不越. 雜 謂大小善惡邪正吉凶之不同. 不越 謂總不外于陰陽二物之德. 然使上古之世有善无惡 有正无邪. 則此書亦可无作. 今惟以衰世旣有善惡邪正之殊. 欲卽此善惡邪正 仍歸于非善非惡之至善. 非邪非正之至正. 所以方作易耳. 是以易之爲書 能彰往因 能察來果. 能以顯事會歸微理 能使幽機闡成明象. 故以此開示天下萬世 名无不當 物无不辨. 言无不正 辭无不斷也. 一卦止有一名 故小. 一名具含衆義 故大. 包盡內聖外王之學 故旨遠. 辭不煩而意已達 故文. 言偏而意无不圓 故曲而中. 事定而凡情難測 故肆而隱. 因決疑以明失得之報. 遂令民之蚩蚩 亦可避失而趨得也.

 

易之興也 其于中古乎. 作易者 其有憂患乎.

言其有與民同患之深心也.

 

是故履 德之基也. 謙 德之枘也. 復 德之本也. 恒 德之固也. 損 德之修也. 益 德之裕也. 困 德之辯也. 井 德之地也. 巽 德之制也.

心慈而力健 故爲德基. 內止而外順 故爲德柄. 天君爲主 故是德本. 動而深入 故德可固. 譬如爲山 故爲德修. 鼓舞振作 故爲德裕. 積而能流 故爲德辯. 入而能出 故爲德地. 徧入一切 故爲德制. ○素位而行之謂履. 蘊高于卑之謂謙. 爲仁由已之謂復. 動而有常之謂恒. 去惡淨盡之謂損. 積善圓滿之謂益. 歷境鍊心之謂困. 有源不窮之謂井. 无入不得之謂巽. 其實六十四卦 无非與民同患內聖外王之學. 且就九卦指點者 以其尤爲明顯故也.

 

履和而至. 謙尊而光. 復小而辯于物. 恒雜而不厭. 損先難而後易. 益長裕而不設. 困窮而通. 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

和卽兌慈 至卽乾健. 尊卽山高 光卽坤順. 小卽一陽而爲衆陰之主. 入于群動 故雜而不厭. 譬如爲山方覆一籄 故先難而後易. 鼓舞振作 則自然長裕. 窮卽澤之止水 通卽坎之流水. 由積故流 猶所謂隱居求志而行義達道也. 井不動而澤及于物. 巽能徧入一切事理深奧之域 故稱而隱.

 

履以和行. 謙以制禮. 復以自知. 恒以一德. 損以遠害. 益以興利. 困以寡怨. 井以辯義. 巽以行權.

此正明九卦之用如此. 以此而爲內聖外王之學. 所以能歸非善非惡之至善. 非邪非正之至正. 而聖人與民同患之線索 亦盡露于此矣. ○按此九卦 亦卽是以餘九法助成不思議觀之旨. 蓋易卽不思議境之與觀也. 作易者有與民同患之心 更設九法以接三根. 履是眞正發菩提心 上求下化. 謙是善巧安心止觀. 地中有山 止中有觀也. 復是破法徧 一陽動于五陰之下也. 恒是識通塞 能動能入也. 損是道品調適 能除惑也. 益是對治助開 成事理二善也. 困是知次位 如水有流止 不可執性廢修也. 井是能安忍 謂不動而潤物也. 巽是離法愛 謂深入于正性也.

 

易之爲書也不可遠. 爲道也屢遷. 變動不居 周流六虛. 上下无常 剛柔相易. 不可爲典要 唯變所適. 其出入以度 外內使知懼. 又明于憂患與故 无有師保 如臨父母. 初率其辭 而揆其方. 旣有典常 苟非其人 道不虛行.

易書雖具陳天地事物之理 而其實切近于日用之間 故不爲遠. 雖近在日用之間 而初无死法 故爲道屢遷. 隨吾人一位一事中 具有十法界之變化 故變動不拘周流六虛. 界界互具 法法互融 故上下无常剛柔相易. 所以法法不容執著而唯變所適. 唯其一界出生十界 十界趣入一界. 雖至變而各有其度. 故深明外內之機 使知競業于一念之微. 又明示憂患之道 及所以當憂當患之故. 能令讀是書者 雖无師保而如臨父母. 可謂愛之深 敎之至矣. 是以善讀易者. 初但循其卦爻之辭 而深度其所示之法. 雖云不可爲典要 實有一定不易之典常也. 然苟非其人 安能讀易卽悟易理. 全以易理而爲躬行實踐自利利他之妙行哉.

 

易之爲書也 原始要終以爲質也. 六爻相雜 唯其時物也. 其初難知 其上易知 本末也. 初辭擬之 卒成之終. 若夫雜物撰德 辯是與非 則非其中爻不備. 噫. 亦要存亡吉凶 則居可知矣. 知者觀其彖辭 則思過半矣. 二與四同功而異位. 其善不同. 二多譽 四多懼. 近也. 柔之爲道 不利遠者. 其要无咎 其用柔中也. 三與五同功而異位. 三多凶 五多功 貴賤之等也. 其柔危 其剛勝邪.

夫離却終之質 則无時物. 離却時物 亦无始終. 故學易者 須得其大體 盡其曲折 乃可謂居觀象動觀變也. 然雖發心畢竟二不別 而初則難知 上則易知. 以二心中 先心難故. 旣發心已 終當克果. 一本一未 法如是故. 是以初辭擬之 卒以此而成終. 顧爲學者 又不可徒恃初心已也. 若夫徧涉于萬事萬物之雜途. 而撰成其德行 及深辯修行之是非 則非其中之四爻不備. 夫事物雖有萬殊 是非雖似紛糅 豈眞難辯也哉. 噫. 亦要歸于操存捨亡迪吉逆凶之理 則所以自居者斷可知矣. 知者觀于彖辭 提綱挈領以定大局. 則雖時物相雜 而是非可辯 思過半矣. 何謂是之與非. 且如二與四 同是陰也. 而譽懼不同 則遠近之分也. 三與五 同是陽也. 而凶功不同 則貴賤之分也. 柔宜近不宜遠. 四之位近君 故雖多懼而其要无咎. 二之位遠君 但用柔中故多譽也. 剛宜貴不宜賤. 五之位貴 上位必須剛德乃克勝也 此約時位如此 若約修證者. 知慧宜高遠 行履宜切實穩當. 故知內聖外王之學. 皆于一卦六爻中備之.

 

易之爲書也. 廣大悉備. 有天道焉. 有人道焉. 有地道焉. 兼三才而兩之 故六. 六者非他也 三才之道也. 道有變動 故曰爻. 爻有等 故曰物. 物相雜 故曰文. 文不當 故吉凶生焉.

上明質與時物 且約人道言之. 而實三才之道 无不備焉. 且如三畫便是三才 而三才決非偏枯單獨之理. 當知一一才中 還具兩才事理 故象之以六畫. 而六者非他 乃表一一畫中 又各還具三才之道. 不但初二爲地 三四爲人 五上爲天而已矣. 是故三才各有變動之道 名之曰爻. 爻有初終中間之等 故名曰物. 物又互相夾雜不一 故名曰文. 文有當與不當 故吉凶從此而生. 而所以趨吉避凶 裁成輔相于天地者. 則其權獨歸于學易之君子矣.

 

易之興也 其當殷之末世 周之盛德邪. 當文王與紂之事邪. 是故其辭危. 危者使平.  易者使傾. 其道甚大. 百物不廢. 懼以終始 其要无咎. 此之謂易之道也.

此正明學易之君子. 于末世中而成盛德. 自旣挽凶爲吉 又能中興易道以昭示于天下萬世也. 

 

夫乾 天下之至健也. 德行恒易以知險. 夫坤 天下之至順也. 德行恒簡以知阻. 能說諸心 能硏諸侯之慮. 定天下之吉凶 成天下之亹亹者. 是故變化云爲 吉事有祥. 象事知器 占事知來. 天地設位 聖人成能. 神謀鬼謀 百姓與能. 八卦以象告 爻彖以情言. 剛柔雜居 而吉凶可見矣. 變動以利言. 吉凶以情遷. 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生. 遠近相取而悔吝生. 情僞相感而利害生. 凡易之情 近而不相得 則凶或害之悔且吝. 將叛者其辭慙 中心疑者其辭枝. 吉人之辭寡. 躁人之辭多. 誣善之人其辭游 失其守者其辭屈.

夫易道雖甚大 而乾坤足以盡之. 乾易而知險. 坤簡而知阻. 惟其知險 故險亦成易. 否則易便成險矣. 惟其知阻 故阻亦成簡. 否則簡亦成阻矣. 悟此簡易險阻之理于心 故悅. 知此挽回險阻以成簡易之不可草率 故其慮硏. 旣悅其理 又硏其慮. 則知行合一 全體乾坤之德 遂可以定吉凶成亹亹也. 是故世間之變化云爲 擧凡吉事 无不有祥. 聖人于此 卽象事而可以知器 卽占事而可以知來矣. 由此觀. 天地一設其位 易理卽已昭著于中.  聖人不過卽此以成能耳. 然其易理甚深奧 亦甚平常. 以言其深奧 則神謀鬼謀 終不能測. 以言其平常 則百姓何嘗不與能哉. 夫百姓何以與能 卽彼八卦 未嘗不以象告. 卽彼爻彖 未嘗不以情言. 卽彼剛柔雜居 而吉凶未嘗不可見也. 是故易卦之變動 不過以百姓之利言也. 易辭之吉凶 不過以百姓之情. 令其遷善也. 是故百姓之愛惡相攻而吉凶生 遠近相取而悔吝生 情僞相感而利害生. 此百姓之情 卽易中卦爻之情也. 凡易之情 近而相得則吉 不相得則凶或害之悔且吝矣. 而此相得不相得之情 能致吉凶悔吝者 豈他人强與之哉. 試觀將叛者其辭慙 乃至失其守者其辭屈. 可見一切吉凶禍福无不出于自心 心外更无別法. 此易理所以雖至幽深. 實不出于百姓日用事物之間. 故亦可與能也.

 

출처 : 마음그대로
글쓴이 : 摩訶佛 원글보기
메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