남촌선생 건강교실/우주원리 자료

[스크랩] 02. 곤(坤)

남촌선생 - 힐링캠프 2016. 1. 2. 13:49

 

 坤下 坤上

 

坤 元亨 利牝馬之貞 君子有攸往 先迷 後得主利 西南得朋 東北喪朋 安貞吉

六劃皆陰 故名爲坤 坤者 順也 在天爲陰 在地爲柔 在人爲仁 在性爲寂 在修爲止 又在器界爲載 在根身爲腹爲腑臟 在家爲妻 在國爲臣 順則所行無逆 故亦元亨 然必利牝馬之貞 隨順牡馬而不亂 其在君子之體坤德以修道也 必先用乾智以開圓解 然後用此坤行以卒成之 若未有智解 先修定行 則必成暗證之迷 惟隨智後用之 則得主而有利 如目足竝運 安穩入淸涼池 亦如巧力竝具 能中于百步之外也 若往西南 則但得陰之朋類 如水濟水 不堪成事 若往東北 則喪其陰之朋黨 而與智慧相應 方安于定慧均平之貞而吉

 

彖曰 至哉坤元 萬物資生 乃順承天 坤厚載物 德合無彊 舍弘光大 品物咸亨 牝馬地類 行地無疆 柔順利貞 君子攸行 先迷失道·後順得常 西南得朋·乃與類行 東北喪朋 乃終有慶 安貞之吉 應地無彊

此傳詳釋彖辭 先約地道明坤四德 次明君子體坤德而應地道也 資始所以稟氣 資生所以成形 由稟氣故 方得成形 故名順承天也 德合無彊 言其與天合德 西南 則兌離以及于巽 皆陰之類 東北 則震艮以至坎乾 可賴之以終吉矣 佛法釋者 以坤表多所舍蓄而無積聚之如來藏性 約智名乾 約理名坤 約照名乾 約寂名坤 又可約性名乾 約修名坤 又可修中慧行名乾 行行名坤 乾坤實無先後 以喩理智一如 寂照不二 性修交徹 福慧互嚴 今于無先後中說先後者 由智故顯理 由照故顯寂 由性故起修 由慧故導福 而理與智冥 寂與照一 修與性合 福與慧融 故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也 稱理之行 自利利他 一行一切行 故德合于無疆之智而含弘光大也 牝馬行地 雖順而健 三昧隨智慧行 所以爲佛之三昧也 夫五度如盲 般若如導 若以福行爲先 則佛知見未開 未免落于旁蹊曲徑而失道 惟以智導行 行順于智 則智常而行亦常 故西南得朋 不過與類俱行而已 惟東北喪朋 則于一一行中具見佛性 而行行無非法界 當體絶待·終有慶矣 所以安貞之吉 定慧均平 乃可應如來藏性之無疆也

 

象曰 地勢坤 君子以厚德載物

性德本厚 所以地勢亦厚 今法地勢以厚積其德 荷載群品 正以修合性之眞學也

 

初六 履霜堅氷至 象曰 履霜堅氷 陰始凝也 馴致其道 至堅氷也

此爻其靜爲垢 其變爲復 垢則必至于坤 復則必至于乾 皆所謂馴致其道者也 問曰 乾坤之初爻等耳 乾胡誡以勿用 坤胡決其必至乎 答曰 陽性動 妄動恐其洩也 故誡之 陰性靜 安靜則有成也 故決之 積善積惡 皆如履霜 餘慶餘殃 皆如堅氷 陽亦有剛善剛惡 陰亦有柔善柔惡 不當偏作陰柔邪惡釋之 說統云 善乾惡坤 此晉魏大謬處 九家易曰 霜者 乾之命 堅氷者 陰功成也 京氏曰 陰雖柔順 氣則堅剛 爲無邪氣也 陰中有陽 氣積萬象 孫聞斯曰 隤霜不殺菽 冬無氷 春秋皆爲記異 然時霜而霜 時氷而氷 正令正道 以堅氷爲至 而至之自初也 如是謂凝謂順 氷畢竟是陰之所結 然惟陽伏于內 故陰氣外沍而爲氷 聖人於乾曰爲氷 明是此處註脚 馴致二字 正表坤德之順處 脚跟無霜 不秋而凋 面孔無血 見敵輒走 若約佛法釋者 乾之六爻 兼性修而言之 坤之六爻 皆約修德定行而言 初上二爻 表世間味禪之始終 中間四爻 表禪波羅密具四種也 二卽世間淨禪 而達實相 三卽亦世間亦出世禪 四卽出世間禪 五卽非世間非出世禪 又借乾爻對釋 初九有慧無定 故勿用 欲以養成其定 初六以定含慧 故如履霜 若馴致之 則爲堅氷之乾德 九二中道妙慧 故利見大人 六二中道妙定 故無不利 九三慧過于定 故惕厲而無咎 六三定有其慧 故舍章而可貞 九四慧與定俱 故或躍而可進 六四定過于慧 故括囊而無譽 九五大慧中正 故在天而利見 六五大定卽慧 故黃裳而元吉 亢以慧有定而知悔 戰則定無慧而道窮也 又約乾爲正行 坤爲助行者 坤之六爻 卽表六度 佈施如履霜 馴之可致堅氷 氷者 乾德之象 故云乾爲氷也 持戒則直方大 攝律儀故直 攝善法故方 攝衆生故大 忍辱爲含章 力中最故 精進如括囊 於法無遺失故 禪定如黃裳 中道妙定遍法界故 智慧如龍戰 破煩惱賊故

 

六二 直方大 不習無不利 象曰 六二之動 直以方也 不習無不利 地道光也

純柔中正 順之至也 順理故直 依理而動故方 旣直且方 則必大矣 此地道本具之德 非關習也 佛法釋者 世間淨禪卽是實相 故直方大 正念眞如爲直 定之體也 善法無缺爲方 定之相也 功德廣博爲大 定之用也 世間淨禪 法爾本具實相三德 能于根本禪中通達實相 故不習而無不利也 向淨禪中覷實相理 名之爲動 動則三德之理現前 于禪開秘密藏 故地道光

 

六三 含章 可貞 或從王事 無成 有終 象曰 含章可貞 以時發也 或從王事 知光大也

蘇眉山曰 三有陽德 苟用其陽 則非所以爲坤也 故有章而含之 有章則可以爲正矣 然以其可正而遂專之 亦非所以爲坤也 故從事而不造事 無成而代有終 佛法釋者 亦世間亦出世禪 亦愛亦策 故含章而可貞 或從一乘無上王三昧事 則借此可發出世上上妙智而有終 不復成次第禪矣  

 

六四 括囊 無咎無譽 象曰 括囊無咎 愼不害也  

得陰之正 而處于上卦之下 位高任重 故括囊以自愼焉 吳幼淸曰 坤體虛而容物 囊之象也 四變爲奇 塞壓其上 猶括結囊之上口 人之謹閉其口而不言 亦猶是也 蘇眉山曰 咎與譽 人之所不能免也 出乎咎 必入乎譽 脫乎譽 必罹乎咎 咎所以致罪 而譽所以致疑也 甚矣 無譽之難也 佛法釋者 出世間禪 切忌取證 取證則墮聲聞闢支佛地 雖無生死之咎 亦無利他之譽矣 若能愼其誓願 不取小證 則不爲大乘之害也

 

六五 黃裳 元吉 象曰 黃裳元吉 文在中也

黃者 中色 君之德也 裳者 下飾 臣之職也 三分天下有其二 以服事殷 斯之謂乎 佛法釋者 非世間非出世禪 禪卽中道實相 故黃 不起滅定 現諸威儀 同流九界 故如裳 此眞無上菩提法門 故元吉 定慧莊嚴 名之曰文 全修在性 名文在中

 

上六 龍戰于野 其血玄黃 象曰 龍戰於野 其道窮也

其靜爲夬 其變爲剝 皆有戰之義焉 善極則斷惡必盡 惡極則斷善必盡 故窮則必戰 戰則必有一傷也 陳旻昭曰 此天地旣已定位 而震龍欲出 故戰于野也 震爲龍 爲玄黃 氣已盛故爲血 窮乎上者必反下 故爲屯卦之初爻 夫乾坤立而有君 故次之以屯 有君則有師 故次之以蒙 屯明君道 蒙明師道 乾坤卽天地父母 合而言之 天地君親師也 佛法釋者 無想天灰凝五百劫而墮落 非非想天八萬大劫而還作飛狸牛蟲 乃至四禪無聞比丘墮阿鼻獄 皆偏用定 而不知以慧濟之 故至于如此之窮  

用六 利永貞 象曰 用六永貞 以大終也

此總明百九十二陰爻所以用六而不用八之旨也 八爲少陰 靜而不變 六爲老陰 動而變陽 今筮得坤卦 六爻皆六 則變爲乾卦 不惟順承乎天 亦且爲天行之健矣 佛法釋者 用八如不發慧之定 用六如發慧之定 發慧之定 一切皆應久修習之 禪波羅密至佛方究竟滿 故曰大終

 

文言曰 坤至柔而動也剛 至靜而德方 後得主而有常 含萬物而化光 坤道其順乎 承天而時行

此仍以地道申贊坤之德也 贊乾 則自元而亨而利而貞 贊坤 則自貞而利而亨而元 乾之始必徹終 而坤之終必徹始也 文竝可知 佛法釋者 卽是直贊禪波羅密 以其住寂滅地 故至柔至靜 以其能起神通變化 普應群機 感而遂通 故動剛德方 由般若爲導而成 故後得主而有常 所謂般若常故禪亦常也 于禪中具足萬行 一一妙行與智相應 導利含識 故含萬物而化光 非智不禪·故坤道爲順 非禪不智 故承天時行也

 

積善之家 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 必有餘殃 臣弑其君 子弑其父 非一朝一夕之故 其所由來者漸矣 由辯之不早辯也 易曰履霜堅氷至 蓋言順也

順 卽馴致其道之謂 洪化昭曰 臣而順 必不弑君 子而順 必不弑父 此正所謂辯之于早者 不作愼字解 陳非白問曰 何故積善餘慶積惡餘殃 不發明于乾之初爻 而明于坤之初爻耶 答曰 乾是智巧 坤是聖力 非智巧則不能知善知惡 非聖力則不能積善積惡 故曰乾知大始 坤作成物 佛法釋者 十善爲善 十惡爲不善 無漏爲善 有漏爲不善 利他爲善 自利爲不善 中道爲善 二邊爲不善 圓中爲善 但中爲不善 善卽君父之義 不善卽臣子之義 以善統御不善 則不善卽善之臣子 以不善妨礙于善 則善遂爲不善所障 如君父之被弑矣 所以千里之行 始于一步 必宜辯之于早也

 

直其正也 方其義也 君子敬以直內 義以方外 敬義立而德不孤 直方大 不習無不利 則不疑其所行也

惟正故直 惟義故方 直方皆本具之德 而敬之一字 乃君子修道之要術也 敬卽至順 順則必直且方 而德不孤 可謂大矣 佛法釋者 正念眞如 是定之內體 具一切義 而無減缺 是定之外相 旣具內體外相 則必大用現前而德不孤 所以于禪開秘密藏 了了見于佛性而無疑也

 

陰雖有美 含之 以從王事 弗敢成也 地道也 妻道也 臣道也 地道無成 而代有終也

文義可知 佛法釋者 亦世間亦出世禪 雖卽具足實相之美 但含而未發 以此爲王三昧之助 弗宜偏修以至成也 蓋禪定隨智慧行 如地承天 如妻隨夫 如臣輔君 然智慧不得禪定 則不能終其自利利他之事 故禪定能代有終也

 

天地變化 草木蕃 天地閉 賢人隱 易曰括囊無咎無譽 蓋言謹也

能謹則可以成變化 變化則草木亦蕃 不謹則天地必閉 閉則雖賢人亦隱矣 安得不括囊哉 佛法釋者 定慧變化 則三草二木各得潤澤生長 若入于出世果證 則灰身泯智 而無利生之事矣 故修此法門者 不可以不謹也

 

君子黃中通理 正位居體 美在其中 而暢于四支 發于事業 美之至也

黃是中色 卽表中德 德雖在中 而通乎腠理 故雖屬正位 仍居四體 此釋黃裳義也 美在其中等 重牒上義以釋元吉之義 佛法釋者 以黃中三昧 而通達實相之理 實相雖名正位 遍入一切諸法而居衆體 蓋惟深證非世間非出世上上之禪 故能暢于四支 發于事業 而三輪不思議化 普利法界 乃爲美之至也

 

陰疑于陽必戰 爲其嫌于無陽也 故稱龍焉 猶未離其類也 故稱血焉 夫玄黃者 天地之雜也 天玄而地

夫陰陽皆本于太極 則本于體 何至相疑而戰哉 陽者見之謂之陽 不知與陰同體 故疑陰而必戰 陰者見之謂之陰 不知與陽同體 故亦疑陽而必戰 方陰之盛而戰陽 則有似乎無陽 故稱龍 以明陽本未嘗無焉 逮陰之動而變陽 則似離乎陰類 故稱血 以明陰仍未離類焉 夫惟動而將變 故玄黃相雜耳 變定之後 天玄地黃 豈可雜哉 子韶風草頌云 君子何嘗去小人 小人如草去還生 但令鼓舞心歸化 不必區區務力爭 得此旨者 可以立消朋黨之禍 不然 君子疑嫌小人 小人亦疑嫌君子 不至于兩敗俱傷者幾希矣 佛法釋者 始則誤認四禪爲四果 及至後陰相現 則反疑四果不受後有之說爲虛 而起謗佛之心 是必戰也 然世間豈無眞證四果智德者耶 故稱龍 以顯四果之非虛焉 彼雖自謂四果 止是暗證味禪。實未離于生死之類·故稱血·以定其類焉。夫玄黃者·定慧俱傷之象也。以定傷慧·慧傷而定亦傷。然此俱約修德·故言傷耳。若本有寂照之性 則玄自玄·黃自黃 雖闡提亦不能斷性善 雖昏迷倒惑·其理常存 豈可得而雜哉 又觀心釋者 陰陽各論善惡 今且以陰爲惡 以陽爲善 善惡無性 同一如來藏性 何疑何戰 惟不達性善性惡者 則有無相傾 起輪廻見而必戰 戰則埋沒無性之妙性 似乎無陽 故稱龍以顯性善之不斷焉 旣以善惡相抗 則二俱有漏 故稱血以顯未離生死類焉 夫善惡想傾奪者 由未達妙性體一 而徒見幻妄事相之相雜也 實則天玄地黃 性不可改 何嫌何疑 何法可相戰耶 善惡不同 而同是一性 如玄黃不同 而同是眼識相分 天地不同 而同一太極 又如姸媸影像不同 而同在一鏡也 若知不同而同 則決不敵對相除而成戰 若知同而不同 則決應熏習無漏善種以轉惡

 

​주역선해周易禪解 제1권卷第一  마침

祖堂修如捐貲刻

출처 : 마음그대로
글쓴이 : 摩訶佛 원글보기
메모 :

'남촌선생 건강교실 > 우주원리 자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스크랩] 목록  (0) 2016.01.02
[스크랩] 01. 건(乾)  (0) 2016.01.02
[스크랩] 03. 준(屯) <주역선해 2권>  (0) 2016.01.02
[스크랩] 04. 몽(蒙)  (0) 2016.01.02
[스크랩] 05. 수(需)  (0) 2016.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