남촌선생 건강교실/우주원리 자료

[스크랩] 01. 건(乾)

남촌선생 - 힐링캠프 2016. 1. 2. 13:50

 

乾下 乾上

 

乾 元亨 利貞

六畫皆陽 故名爲乾 乾者 健也 在天爲陽 在地爲剛 在人爲智爲義 在性爲照 在修爲觀 又在器界爲覆 在根身爲首爲天君 在家爲主 在國爲王 在天下爲帝 或有以天道釋 或有以王道釋者 皆偏擧一隅耳 健則所行無礙 故元亨 然須視其所健者何事 利貞之誡 聖人開示學者 切要在此 所謂修道之敎也 夫健于上品十惡者 必墮地獄 健于中品十惡者 必墮畜生 健于下品十惡者 必墮鬼趣 健于下品十善者 必成脩羅 健于中品十善者 必生人道 健于上品十善者 必生天上 健于上品十善 兼修禪定者 必生色無色界 健于上品十善 兼修四諦十二因緣觀者 必獲二乘果證 健于上上品十善 能自利利他者 即名菩薩 健于上上品十善 了知十善即是法界 即是佛性者 必圓無上菩提 故十界皆元亨也 三惡爲邪 三善爲正 六道有漏爲邪 二乘無漏爲正 二乘偏眞爲邪 菩薩度人 爲正 權乘二諦爲邪 佛界中道爲正 分別中邊不同爲邪 一切無非中道爲正 此利貞之誡 所以當爲健行者設也

 

初九 潛龍 勿用

龍之爲物也 能大能小 能屈能申 故以喩乾德焉 初未嘗非龍 特以在下 則宜潛而勿用耳 此如大舜耕歷山時 亦如顔子居陋巷乎 其靜爲復 其變爲姤 復則后不省方以自養 姤則施命誥四方以養衆 皆潛之義也

 

九二 見龍在田 利見大人

初如淵 二如田 時位之不同耳 龍何嘗有異哉 二五曰大人 三曰君子 皆人而能龍者也 此如大舜徵庸時 亦如孔子遑遑求仕乎 其靜爲臨爲師 其變爲同人 皆有利見之義焉

 

九三 君子終日乾乾 夕惕若 厲無咎

在下之上 則地危 純剛之德 則望重 故必終日乾乾 雖至于夕而猶惕若 所謂安而不忘危 危者 安其位者也 此如大舜攝政時 亦如王臣蹇蹇匪躬者乎 其靜爲泰爲謙 其變爲履 皆有乾乾惕厲之義焉

 

九四 或躍在淵 無咎

初之勿用 必于深淵 四亦在淵 何也 初則潛 四則躍 時勢不同而跡暫同 此如大舜避位時 亦如大臣之休休有容者乎 其靜爲大壯爲豫 其變爲小畜 皆有將飛未飛 以退成進之義焉

 

九五 飛龍在天 利見大人

今之飛者 即昔之或躍或惕或見或潛者也 不如此 安所稱大人哉 我爲大人 則所見無非大人矣 此如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亦如一切聖王之御極者乎 其靜爲夬爲比 其變爲大有 皆有利見之義焉

 

上九 亢龍 有悔

亢者 時勢之窮 悔者 處亢之道也 此如大舜遇有苗弗格 舞干羽于兩階乎 否則不爲秦皇漢武者幾希矣 其靜爲乾爲剝 其動爲夬 皆亢而須悔者也 王陽明曰 乾六爻 作一人看 有顯晦無優劣 作六人看,有貴賤無優劣

統論六爻表法 通乎世出世間 若約三才 則上二爻爲天 中二爻爲人 下二爻爲地 若約天時 則冬至後爲初爻 立春後爲二爻 淸明後爲三爻 夏爲四爻 秋爲五爻 九月後爲上爻 又乾坤二卦合論者 十一月爲乾初爻 十二月爲二爻 正月爲三爻 二月爲四爻 三月爲五爻 四月爲上爻 五月爲坤初爻 乃至十月爲坤上爻也 若約欲天 則初爻爲四王 二忉利 三夜摩 四兜率 五化樂 上他化 若約三界 則初欲界 二三四五色界 上無色界 若約地理 則初爲淵底 二爲田 三爲高原 四爲山谷 五爲山之正基 上爲山頂 若約方位 則初爲東 三爲南 四爲西 六爲北 二五爲中 若約家 則初爲門外 上爲後園 中四爻爲家庭 若約國 則初上爲郊野 中四爻爲城內 若約人類 則初民 二士 三官長 四宰輔 五君主 上太皇 或祖廟 若約一身 則初爲足 二爲腓 三爲股爲限 四爲胸爲身 五爲口爲脢 上爲首亦爲口 若約一世 則初爲孩童 二少 三壯 四强 五艾 上老 若約六道 則如次可配六爻 又約十界 則初爲四惡道 二爲人天 三爲色無色界 四爲二乘 五爲菩薩 上爲佛 若約六即,則初理 二名字 三觀行 四相似 五分證 上究竟 以要言之 世出世法 若大若小 若依若正 若善若惡 皆可以六爻作表法 有何一爻不攝一切法 有何一法不攝一切六爻哉

佛法釋乾六爻者 龍乃神通變化之物 喩佛性也 理即位中 佛性爲煩惱所覆 故勿用 名字位中 宜參見師友 故利見大人 觀行位中 宜精進不息 故日乾夕惕 相似位中 不著似道法愛 故或躍在淵 分證位中 八相成道 利益群品 故爲人所利見 究竟位中 不入涅槃同流九界 故雲有悔 此原始要終 兼性與修而言之也 若單約修德者 陽爲智德即是慧行 初心乾慧 宜以定水濟之 不宜偏用 二居陰位 定慧調適 能見佛性 故云利見大人 三以慧性遍觀諸法 四以定水善養其機 五則中道正慧證實相理 上則覓智慧相了不可得 又約通塞而言之者 初是淺慧 故不可用 上是慧過于定 故不可用 中之四爻 皆是妙慧 二如開佛知見 三如示佛知見 四如悟佛知見 五如入佛知見也

 

用九 見群龍無首 吉

十四卦 共計三百八十四爻 陰陽各半 則陽爻共有百九十二 此周公總明一切陽爻所以用九而不用七之旨也 蓋七爲少陽,靜而不變 九爲老陽 動而變陰 今若筮得乾卦六爻皆九 則變爲坤卦 不惟可知大始 亦且可作成物 而六龍不作六龍用 其變化妙無端倪矣 此如大舜薦禹于天 不以位傳其子 亦如堯舜之猶病 文王之望道未見 孔子之聖仁豈敢乎 若約佛法釋者 用九是用有變化之慧不用七之無變化慧也 陽動即變爲陰 喩妙慧必與定俱 華嚴云 智慧了境同三昧 大慧云 一悟之後 穩貼貼地 皆是此意 群龍者 因中三觀 果上三智也 觀之與智 離四句 絶百非 不可以相求 不可以識識 故無首而吉

 

彖曰 大哉乾元 萬物資始 乃統天 雲行雨施 品物流

此孔子彖傳 所以釋文王之彖辭者也 釋彖之法 或闡明文王言中之奧 或點示文王言外之旨 或借文王言句而自出手眼 別申妙義 事非一槪 今乾坤二卦 皆是自出手眼 或亦文王言外之旨 此一節 是釋元亨二字以顯性德法爾之妙 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也 蓋乾之德不可勝言 而惟元能統之 元之德不可名狀 惟于萬物資始處驗之 始者 對終而言 不始不足以致終 不終不足名資始即始而終 故曰統天 擧凡雲行雨施品物流行 莫非元之德用 所謂始則必亨者也

 

大明終始 六位時成 時乘六龍以御天

此一節 是顯聖人以修合性而自利功圓也 聖人見萬物之資始 便能即始見終 知其由終有始 始終止是一理 但約時節因緣 假分六位 達此六位無非一理 則位位皆具龍德而可以御天矣 天 即性德也 修德有功 性德方顯 故名御天

 

乾道變化 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乃利貞

此一節 是釋利貞二字 以顯性德本來融遍 所謂無不還歸此法界也 蓋一切萬物 旣皆資始于乾元 則罔非乾道之變化 旣皆乾道變化 則必各得乾道之全體大用 非是乾道少分功能 故能各正性命 物物具乾道全體 又能保合太和 物物具乾元資始大用 乃所謂利貞也

 

首出庶物 萬國咸寧

此一節 是顯聖人修德功圓而利他自在也

統論一傳宗旨 乃孔子借釋彖爻之辭 而深明性修不二之學 以乾表雄猛不可沮壞之佛性 以元亨利貞表佛性本具常樂我淨之四德 佛性必常 常必備乎四德 竪窮橫遍當體絶待 故曰大哉乾元 試觀世間萬物 何一不從眞常佛性建立 設無佛性 則亦無三千性相百界千如 故擧一常住佛性 而世間果報天 方便淨天 實報義天 寂光大涅槃天 無不統攝之矣 依此佛性常住法身 遂有應身之雲 八敎之雨 能令三草二木各稱種性而得生長 而聖人則于諸法實相 究盡明了 所謂實相非始非終 但約究竟徹證 名之爲終 衆生理本 名之爲始 知其始亦佛性 終亦佛性 不過因于迷悟時節因緣 假立六位之殊 位雖分六 位位皆龍 所謂理即佛乃至究竟即佛 乘此即而常六之修德以顯六而常即之性德 故名乘六龍以御天也 此常住佛性之乾道 雖亘古亘今 不變不壞 而具足一切變化功用 故能使三草二木 各隨其位而證佛性 旣證佛性 則位位皆是法界 統一切法無有不盡 而保合太和矣 所以如來成道 首出九界之表而刹海衆生 皆得安住于佛性中也

 

象曰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六十四卦大象傳 皆是約觀心釋 所謂無有一事一物 而不會歸于卽心自性也 本由法性不息所以天行常健 今法天行之健而自强不息 則以修合性矣

 

潛龍勿用 陽在下也 見龍在田 德施普也 終日乾乾 反複道也 或躍在淵 進無咎也 飛龍在天 大人造也 亢龍有悔 盈不可久也 用九 天德不可爲首也

文竝可知 佛法釋者 法身流轉五道 名日衆生 故爲潛龍 理即法身 不可用也 具縛凡夫 能知如來秘密之藏 故德施普 十乘妙觀 念念熏修 故反複道 不住相似中道法愛 故進無咎 八相成道 廣度衆生 故是大人之事 無住大般涅槃 亦不畢竟入于滅度 盡未來時 同流九界 故盈不可久 但恃性德 便廢修德 全以修德而爲敎門 故天德不可爲首 馮文所曰 其潛藏者 非謂有時而發用也 卽發用而常潛藏也 其在下者 非謂有時而上也 其上者不離乎下也 乾卦所謂勿用之潛龍 即大衍所謂勿用之一也

 

文言曰 元者 善之長也 亨者 嘉之會也 利者 義之和也 貞者 事之幹也

六十四卦不出陰陽二爻 陰陽之純 則爲乾坤二卦 乾坤二義明 則一切卦義明矣 故特作文言一傳以申暢之 此一節 先明性德也

 

君子體仁足以長人 嘉會足以合禮 利物足以和義 貞固足以幹事

此一節 明修德也

 

君子行此四德者 故曰乾元亨利貞

此一節 結顯以修合性也 非君子之妙修 何能顯乾健之本性哉

統論乾坤二義 約性 則寂照之體 約修 則明靜之德 約因 則止觀之功 約果 則定慧之嚴也 若性若修 若因若果 無非常樂我淨 常樂我淨之慧名一切種智 常樂我淨之定 名首楞嚴定 所以乾坤各明元亨利貞四德也 今以儒理言之 則爲仁義禮智 若一往對釋者 仁是常德 體無遷故 禮是樂德具莊嚴故 義是我德 裁制自在故 智是淨德 無昏翳故 若互攝互含者 仁禮義智性恒 故常 仁禮義智以爲受用 故樂 仁禮義智自在滿足 故我 仁禮義智無雜無垢 故淨 又四德無雜故爲仁 四德周備故爲禮 四德相攝故爲義 四德爲一切法本故爲智也

 

初九曰潛龍勿用 何謂也 子曰 龍德而隱者也 不易乎世不成乎名 遯世無悶 不見是而無悶 樂則行之 憂則違之 確乎其不可拔 潛龍也

約聖德釋 如文可解 若約理卽釋者 龍德而隱 卽所謂隱名如來藏也 昏迷倒惑 其理常存 故不易乎世 佛性之名未彰 故不成乎名 終日行而不自覺 枉入諸趣 然畢竟在凡不減 故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 樂則行之 而行者亦是佛性 憂則違之 而違者亦是佛性 終日隨緣 終日不變 故確乎其不可拔也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何謂也 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 庸言之信 庸行之謹 閑邪存其誠 善世而不伐 德博而化 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君德也

文亦可解 若約名字即佛釋者 庸言庸 行 祇是身口七支 以知法性無染汚故 隨順修行尸波羅密 從此閑九界之邪 而存佛性之誠 初心一念圓解善根 已超三乘權學塵劫功德而不自滿假 故其德雖博 亦不存德博之想 以成我慢也 發心畢竟二不別 如是二心先心難 故雖名字初心 已具佛知佛見而爲君德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若厲無咎 何謂也 子曰 君子進德修業 忠信所以進德也 修辭立其誠 所以居業也 知至至之 可與幾也 知終終之 可與存義也 是故居上位而不驕 在下位而不憂 故乾乾因其時而惕 雖危無咎矣

忠信是存心之要 而正所以進德 修辭立誠是進修之功 而正所以居業 此合外內之道也 可往則往 是其幾 可止則止 是其義 進退不失其道 故上下無不宜矣 若約佛法六卽釋者 正觀 行位中圓妙功夫也 直心正念眞如 名爲忠信 所以進德而爲正行也 隨說法淨 則智慧淨 導利前人 化功歸己 名爲修辭立誠 所以居業而爲助 行也 知至至之是妙觀 知終終之 是妙止 止觀雙行 定慧具足 則能上合諸佛慈力而不驕 下合衆生悲仰而不憂矣

 

九四曰或躍在淵無咎 何謂也 子曰 上下無常 非爲邪也 進退無恒 非離群也 君子進德修業 欲及時也 故無咎

此正闡明舜禹避位仍卽登位之心事也 若約佛法者 直觀不思議境爲上 用餘九法助成爲下 心心欲趨薩婆若海爲進 深觀六即不起上慢爲退 欲及時者 欲于此生了辦大事也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向何生度此身 設不證入圓住正位 不名度二死海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何謂也 子曰 同聲相應 同氣相求 水流濕 火就燥 雲從龍 風從虎 聖人作而萬物睹 本乎天者親上 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

此明聖人垂衣裳而天下治 初非有意有造作也 佛法釋者 如來成正覺時 悉見一切衆生成正覺 初地離異生性 入同生性 大樂歡喜 悉是此意 乃至證法身已 入普現色身三昧 在天同天 在人同人 皆所謂利見大人 法界六道所同仰也

 

上九曰亢龍有悔 何謂也 子曰 貴而無位 高而無民 賢人在下位而無輔 是以動而有悔也

李衷一曰 從來說聖人無亢 却都從履滿招損上看 夫子乃以無位無民無輔表之 此堯舜有天下而不與之心也 非位喪民叛賢人離去之謂也 動字下得妙 無停思 無貳慮 天下極重難反之局 止在聖人一反掌間 致悔之由 止在一動 處亢之術止在一悔 佛法釋者 法身不墮諸數 故貴而無位 佛果出九界表 故高而無民 寂光非等覺以下境界 故賢人在下位而無輔 是以究竟位中 必逆流而出 示同九界 還現嬰兒行 及病行也

 

潛龍勿用 下也 見龍在田 時舍也 終日乾乾 行事也 或躍在淵 自試也 飛龍在天 上治也 亢龍有悔 窮之災也 乾元用九 天下治也

此以時位重釋六爻之義也 用九而曰乾元 正顯乾卦全體大用 亦顯潛見惕躍飛亢 皆無首而皆吉 佛法釋者 理卽佛爲貶之極 故下 名字卽佛未有功夫 故時舍 五品位正修觀行 故行事 相似位擬欲證眞 故自試 分證位八相成道 故上治 究竟位不住涅槃 故窮之災 用九則以修合性 故天下治也

 

潛龍勿用 陽氣潛藏 見龍在田 天下文明 終日乾乾 與時偕行 或躍在淵 乾道乃革 飛龍在天 乃位乎天德 亢龍有悔 與時偕極 乾元用九 乃見天則

此兼約德之與時 再釋六爻之義也 與時偕極 對與時偕行看 皆所謂時乘御天者也 乃見天則 則潛而勿用亦天則 乃至亢而有悔亦天則也 佛法釋者 佛性隱在衆生身中 故潛藏 一聞佛性 則知心佛衆生三無差別 故天下文明 念念與觀慧相應無間 故與時偕行 捨凡夫性 入聖人性 故乾道乃革 由證三德 方坐道場 故位乎天德 天德者 天然之性德也 極則必返 證佛果者 必當同流九界 性必具修 全性起修 乃見性修不二之則

 

乾元者 始而亨者也 利貞者 性情也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 不言所利 大矣哉

前約仁禮義智四德 以釋元亨利貞 今更申明四德一以貫之 統惟屬乾 而非判然四物也 擧一乾字 必具元德 擧一元字 必統四德 元之大·卽乾之大矣

 

大哉乾乎 剛健中正 純粹精也 六爻發揮 旁通情也

乾具四德而非定四 故大 故復以剛健等七字而深贊之 卦言其體 爻言其用 卦據其定 爻據其變 體大 則用亦大 體剛健中正純粹精 則用亦剛健中正純粹精矣

 

時乘六龍 以禦天也 雲行雨施 天下平也

上明乾德體必具用 此明聖人因用以得體也 佛法釋者 此章申明性必具修 修全在性也 佛性常住之理 名爲乾元 無一法不從此法界而始 無一法不由此法界而建立生長 亦無有一法而不卽以此法界爲其性情 所以佛性常住之理 遍能出生成就百界千如之法 而實無能生所生 能利所利 以要言之 卽不變而隨緣 即隨緣而不變 竪窮橫遍 絶待難思 但可强名之曰大耳 其性雄猛 物莫能壞 故名剛 依此性而發菩提心 能動無邊生死大海 故名健 非有無眞俗之二邊 故名中 非斷常空假之偏法 故名正 佛性更無少法相雜 故名純 是萬法之體要 故名粹 無有一微塵處 而非佛性之充遍貫徹者 故名精 所以只此佛性乾體 法爾具足六爻始終修證之相 以旁通乎十界迷悟之情 此所謂性必具修也 聖人乘此卽而常六之龍 以御合于六而常卽之天 自旣以修合性 遂能稱性起于身雲 施于法雨 悉使一切衆生同成正覺而天下平 此所謂全修在性也

 

君子以成德爲 行 日可見之 行也 潛之爲言也 隱而未見 行而未成 是以君子弗用也

此下六爻 皆但約修德 兼約通塞言之 佛法釋者 成德爲行 謂依本自天成之性德而起行也 旣全以性德爲行 則狂心頓歇 歇卽菩提 故爲日可見之行也 然猶云潛者 以其雖則開悟 習漏未除 故佛性猶爲虛妄煩惱所隱而未現 而正助二行 尙在觀行相似 未成般若解脫二德 是以君子必以修德成之 而弗專用此虛解也

 

君子學以聚之 問以辯之 寬以居之 仁以行之 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君德也

學問是聞慧 寬居是思慧 仁行是修慧 從三慧而入圓住 開佛知見 即名爲佛 故云君德

 

九三重剛而不中 上不在天 下不在田 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重剛者 自强不息 有進而無退也 不中者 不著中道而悤悤取證也 上不在天者 未登十地 入佛知見也 下不在田者 已超十住 開佛知見 因時而惕 正是不思議十行法門 遍入法界 而能行于非道 通達佛道 故雖危無咎

 

九四重剛而不中 上不在天 下不在田 中不在人 故或之 或之者 疑之也 故無咎

重剛不中 亦如上說 中不在人 謂已超十行 示佛知見也 或之者 廻事向理 廻因向果 廻自向他 和融法界而無所偏倚 有似乎疑之也 疑者 擬議以成變化之謂 故雖似有修證之事 而實無事也

 

夫大人者 與天地合其德 與日月合其明 與四時合其序 與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違 後天而奉天時 天且弗違 而況于人乎 況于鬼神乎

十地入佛知見 如天普覆 如地普載 如日照晝 如月照夜 如四時次序之始終萬物 如鬼神吉凶之折攝群機 根本妙智·窮法界無始之始 差別妙智 建法界無時之時 理旣相契弗違 則凡人與鬼神 總囿 于一理者 安得不相順而利見哉

 

亢之爲言也 知進而不知退 知存而不知亡 知得而不知喪 其唯聖人乎 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 其唯聖人乎

凡有慧無定者 惟知佛性之可尙 而不知法身之能流轉五道也 惟知佛性之無所不在 而不知背覺合塵之不亡而亡也 惟知高談理性之爲得 而不知撥無修證之爲喪也 惟聖人能知進退存亡之差別 而進亦佛性 退亦佛性 存亦佛性 亡亦佛性 進退存亡 不曾增減佛性 佛性不礙進退存亡 故全性起修 全修在性 而不失其正也 若徒恃佛性 不幾亢而非龍乎 又約究竟位中解者 示現成佛 是知進 示現九界 是知退 示現聖行梵行嬰兒行 是知存 示現病行 是知亡 而于佛果智斷無所缺減 是不失其正也

 

출처 : 마음그대로
글쓴이 : 摩訶佛 원글보기
메모 :

'남촌선생 건강교실 > 우주원리 자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스크랩] 서문 <주역선해 1권>  (0) 2016.01.02
[스크랩] 목록  (0) 2016.01.02
[스크랩] 02. 곤(坤)  (0) 2016.01.02
[스크랩] 03. 준(屯) <주역선해 2권>  (0) 2016.01.02
[스크랩] 04. 몽(蒙)  (0) 2016.01.02